半夏泻心汤配方(半夏泻心汤里面的:去滓再煎,是什么意思?)

漫步云端者 22 2024-10-28

龙胆泻肝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酒的功效是怎样的

配方:龙胆草6克,栀子、柴胡、黄芩、牡丹皮、半夏、贝母各9克,黄连3克,川木通5克,泽泻、生地黄各12克,酒曲、米各适量。制法:将上药焙干磨成粉,同酒曲、米按常法酿酒,去渣备用,或将粉以袋盛之,煮黄酒饮。主治:清肝泻胃,散结消瘿。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火犯胃型。用法:口服。

医生您好,我有寒热错杂证、请问半夏泻心汤加减陪方都有哪些呀具体该怎样加减?怎么治疗?口苦口臭。饭后胃胀不舒服怎么办?

半夏泻心汤适应的对象是哪些人?像我一样胃寒热错杂,虚实也不太清楚的能用吗?

医生您好,我有寒热错杂证、请问半夏泻心汤加减陪方都有哪些呀具体该怎样加减?怎么治疗?口苦口臭。饭后胃胀不舒服怎么办?

可用半夏泻心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半夏泻心汤加减都有哪儿些中药配方?我是寒热错杂型,即:

半夏泻心汤加减:党参10g,法半夏10g,黄芩10g,黄连5g,干姜3g,薤白12g,竹茹10g,枳壳10g,大枣5枚,炙甘草5g。方中法半夏、干姜、薤白辛以散郁,黄连、黄芩苦泄郁热以降胃气,枳壳、竹茹宽胸止呕,党参、炙甘草养胃补虚。

最近感觉体寒,而且吃饭也吃不进去,朋友推荐了一种药材,请问它的功效和作用?

半夏泻心汤适应的对象是哪些人?像我一样胃寒热错杂,虚实也不太清楚的能用吗?

在中医方剂中,新加半夏泻心汤是一个经典的配方,其主要成分包括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陈皮10克,砂仁6克,木香10克,枳壳12克,茯苓15克,薏苡仁15克,大黄5克(后人可能会根据需要增加到更多),干姜5克,以及甘草适量。这个方子的调整治疗策略十分灵活,针对不同的症状有特定的加减方法。

狗狗得了狗瘟在初期可以选择利用药物配方进行治疗,配方可以尽量将狗瘟进行治疗,但是不能保证一定会痊愈,所以使用配方之前需要了解清楚。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首先告诉你这个汤头的组成:半夏 黄芩 黄连 干姜 党参 炙甘草 大枣 方剂学归类的话,属于调和肠胃剂。

半夏泻心汤里面的:去滓再煎,是什么意思?

半夏泻心汤出自仲圣的《伤寒论》,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人参,大枣组成,仲景用以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心下痞由太阳病误下,邪气内陷所致。

半夏泻心汤配方:半夏(9克) 黄芩(6克) 干姜(6克) 人参(6克) 炙甘草(6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

患者我父亲总是胃返酸,吃奥米拉挫停药3就复发?如何是好?为什么市面上买不到半夏泻心汤,配方是什么?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上的方子是用来治疗心下痞。方子是不冲突。半夏泻心汤的原方和你这药物比例不对。半夏泻心汤常用剂量 姜制半夏12g,黄芩10g,干姜6g,党参12g,炙甘草6g,黄连3g,大枣20g。如果打嗝严重可以用旋覆代赭汤。

食用半夏的一种方法是制备半夏泻心汤:取大枣4枚、黄连3克、炙甘草9克、人参9克、干姜9克、黄芩9克、水半夏10克,混合后用清水煎煮服用。此方具有调和肠胃的作用,对胃肠炎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半夏泻心汤主要是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甘草,大枣组成,是可以去火,还可以治疗寒症,出现心下痞症,恶心呕吐等症状,里面有寒凉药物和温热类药物。

古典经方是什么

半夏泻心汤-功效 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半夏泻心汤-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半夏泻心汤-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半夏 半升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但是和煎煮方法和现在不一样 汉代一升相当于现在的198.1毫升 而半升半夏约合42g半夏 也就是将近一两半 由于煎煮方法和计量单位的不同 在大量研究资料后得出结论 古用一两今用一钱即可 如李时珍《本草纲目》“今古异制,古之一两。

半夏泻心汤是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生姜换成干姜而成,柴胡主要作用还是解外邪,心下痞,是气结在心下了,属于里证了,就不需要柴胡了,用黄连干姜。

这五个泻心汤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都源于对半夏泻心汤和大黄黄连泻心汤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两大方剂作为基础,其他三个方剂则在基础上做了适当的调整和扩展,以适应更广泛的临床场景。

半夏泻心汤-功效 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半夏泻心汤-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半夏泻心汤-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你好,建议你把问题提到相关的分类里去,那里专业的比较多,有利你问题的解决,这里都是与装修有关的知识问答!如果身体不舒服最好是及时到医院求医,不要耽误!抱歉!

《半夏泻心汤》18种加减,看了这篇文章,终身不用错

湿热蕴结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禁忌本方主治虚实互结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10 g,黄芩10 g,黄连6g,干姜,党参15 g,甘草6g,大枣10g。湿热蕴蒸者,重用黄连、黄芩,加大黄(后下);脾虚夹湿者,加茯苓、薏苡仁;肝气犯胃者,加佛手、柴胡;气滞血淤者,加丹参、五灵脂;脾胃虚寒者,重用干姜,加吴茱萸;若以嘈杂泛酸为主者,加乌贼骨;疼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纳差甚者,加鸡内金。

甘草泻心汤方子中的半夏并非是法半夏。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半夏在甘草泻心汤中被分为法半夏和姜半夏两种。法半夏是指半夏在烘干后处理的产物,也被称为“烘半夏”。在甘草泻心汤中,法半夏被用来达到泄热的作用,可以有效清热解毒,也可用于治疗胸胁胀满和咳嗽等症状。而姜半夏是指半夏经过姜汁浸泡处理后得到的产品,也被称为“姜制半夏”。

因此,根据以上内容可知,甘草泻心汤方子中的半夏并非是法半夏。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是《伤寒论》中最为常用的经方之一。经过近年来门诊病历统计,在治疗消化系疾病中,半夏泻心汤应用率有三分之一多。

根据《伤寒论》有关条文,并结合诊治实践,总结出半夏泻心汤应用指征十六字: 胸脘痞满,纳呆气逆,苔腻舌红,脉象弦滑 。

具体症状为: 上腹部不适,或痞满,隐痛;或呃逆,嗳气,或泛酸,烧心;舌苔腻,或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脉象弦滑,或有数象。常用于慢性胃炎、食道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 。

并指出半夏泻心汤的作用机理在于:寒热互用以除湿热,辛开苦降以序升降,补泻同施以扶正祛邪。

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或肉桂) :

主治慢性胃炎伴有泛酸、呕恶者 ,方中黄连与吴茱萸配伍,为左金丸,有抑肝和胃制酸之功效。具体应用时,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为2:1。若将吴茱萸改为肉桂,为交泰丸,有交通心肾,清心安神之效。应用时,黄连与肉桂的用量比例为2:1为宜。

半夏泻心汤加夏枯草:

主治慢性胃炎伴有头痛、失眠者 ,方中半夏与夏枯草为对药,半夏五月而生,夏枯草五月而枯,阴阳交替,引阳入阴,颇宜失眠症;夏枯草还可解肝经郁热之头痛,国医大师朱良春在此基础上加入珍珠母,以入肝安魂,用于多种肝病所致之顽固性失眠。

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三味 :

即加藿香、佩兰、砂仁,此三味有醒脾开胃之功,合用之,主治湿浊阻中,阻遏纳 运,五谷不馨,口腻而黏,或时有黏沫吐出,舌苔细腻,具体应用时,藿香三味以后下为宜。

半夏泻心汤加四神丸:

主治慢性胃肠炎,湿热阻中,寒湿下注 ,上见痞满,下见泄泻,并见腹部隐隐作痛,舌苔白腻而滑。具有清上温下、除寒止泻之功。五味子用量宜小,量大易有作酸之虞。

半夏泻心汤加木香、九香虫:

主治湿热阻中,胃气不降,郁而作痛 ,木香可以醒脾祛湿,九香虫善于散郁止痛,两味配伍,又有通络开窍之效,有人用此代替麝香,用于脑中风,也是经验一得。

半夏泻心汤加三花:

即厚朴花、代代花、佛手花, 三花具有辛香开胃、健脾化湿的功效 。主治慢性胃炎,湿热阻中,气机不利,引起胃脘不舒,时时胀满,尤以午后为甚,或伴有呃逆,舌面有淡淡白腻苔,脉象沉滞者。

半夏泻心汤加防风、荜茇:

主治慢性胃肠炎,伴有腹部气机不舒,时有肠鸣,口气秽浊,或矢气多,大便不畅 。防风、荜茇具有整肠、理气、除腐、化浊之功效,对于腹部痞满,矢气频频者,乃为对应之举。

半夏泻心汤加鸡矢藤、鸡内金:

主治慢性胃炎之纳呆食积者 ,鸡矢藤药性和缓,有明显的健脾和胃功效,特别宜于小儿和老人消化不良者;而鸡内金消食化积力强,二味合用,既可增进食欲,又可健脾消积,配入半夏泻心汤中,能明显提高消食运化功效。

半夏泻心汤加三芽:

即加生麦芽、谷芽、稻芽,三芽具有 疏肝健脾、开胃进食 之功效。此方对于肝郁克脾(胃),肝脾俱郁之证候,如见胃脘及两胁胀满,进食后呃逆频频,精神疲惫者,多有疗效。

半夏泻心汤加乌贝散:

乌贝散即乌贼骨、贝母,具有 燥湿制酸之作用 ,是医家常用的健胃制酸剂。两方合用,对于消化性溃疡之烧心、吞酸、胃脘隐痛,或口中泛泛流涎者,常能收到“覆杯”之效。

半夏泻心汤加百部、黄芩:

主治胃食管返流引起的咳嗽。 咳嗽是本病最常见的食管外症状之一,常被人忽视,而主症为胃灼热、泛酸及胸痛、恶心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百部、黄芩为清热止咳对药,具有清而不寒,止而不塞的功效。

半夏泻心汤加丹参、赤芍、降香:

后三味为“小冠心二号”方, 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 ,用于“心胃同病”者,即患慢性胃炎伴有心肌缺血者,常伴有胸闷、胃痞、舌质黯淡、时时呃逆。

半夏泻心汤加封髓丹:

封髓丹即砂仁、黄柏、甘草,主治脾胃不和常犯口腔溃疡者 ,但其舌苔必黄腻或白腻,两方合用,具有清热化湿、培土伏火之效,多发者可加川牛膝、淡干姜(或肉桂),以冀引火归原,阴阳平衡。

半夏泻心汤加牡丹皮、栀子:

主治由于脾胃湿热所引起的牙龈肿痛 ,或夜间睡眠时磨牙,咯咯作响,牡丹皮清热散瘀;栀子生用以清气分热郁,炒用以清血分热郁,临床随证选用。栀子用量宜小,以免苦寒太过伤及中气。

半夏泻心汤加枳术汤(丸):

枳术丸由枳实、白术组成,是健胃消食之名方 ,枳实消积滞,白术补脾元,由张仲景所创,张洁古发挥。一缓一急,一补一消,与半夏泻心汤配伍,主治脾胃湿热,虚中夹积,胃脘痞满,食而不化之慢性胃病者。

半夏泻心汤加黄芪、三七粉:

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胃脘隐痛,吞酸,烧心,或有黑便 ,身体日渐消瘦,黄芪补脾健胃,益气摄血,助血运行:三七粉可祛瘀血生新血,冲服为宜,两味合用,可促使溃疡愈合。

半夏泻心汤加生白术、杏仁、火麻仁:

主治慢性结肠炎所致之便秘。 生白术健脾促运化,杏仁降肺气以润肠,火麻仁润肠通便,其取效之妙在于生白术用量,一般成年人须30克或更多,顽固便秘者,可用60或90克。

半夏泻心汤加扁鹊三豆饮:

三豆饮由白扁豆、赤小豆、绿豆、金银花组成,有利湿、清热、解毒的作用。两方合用,对于 脾胃湿热引起的胃脘胀满,不思饮食,舌苔偏腻,伴有面部生痘、生疮、生斑者 ,是首选的复合方剂。

【总结】

半夏泻心汤,如能加减变化,可治疗70%的脾胃病。

经方之应用,重在化裁,主证在而兼证之变化,不可胜数,临证也当变化万千。此辩证之精髓也。

上一篇:面食花卷怎么做(油酥馒头花卷做法?)
下一篇:蒜蓉蒸大虾的家常做法(蒸虾蒜蓉怎么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