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伤寒论原文(《伤寒论·阳明篇》笔记19吐酸呕酸—吴茱萸汤)

霜思白暮 16 2025-01-14

《伤寒论·阳明篇》笔记19|吐酸呕酸—吴茱萸汤

二五若食谷欲呕,病属阳明,宜用吴茱萸汤治疗。若服用吴茱萸汤后病情加剧,说明病在上焦。“食谷欲呕”指的是进食后出现呕吐的倾向,这种情况通常与阳明病有关,治疗时应考虑使用吴茱萸汤。之前在讲述阳明实证九方时,提到了大黄甘草汤,主要用于实证的朝食暮吐,即胃家实证。

别名:吴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1升(洗),人参3两,生姜6两(切),大枣12枚(擘)。出处:《伤寒论》。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散寒。主治:胃中虚寒,干呕,胸满,吐涎沫;厥阴头痛;少阴吐利,手足逆冷;吞酸。现用于神经性呕吐、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美尼尔氏综合症等属肝胃虚寒者。

在中医药方面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升是体积单位。

中医药经方:吴茱萸汤治恶心干呕,顽固性头疼,排出陈年痰浊寒湿。

胃家寒证有三个方子 。第里寒重,里寒最重的时候用 四逆汤 ,寒就是不动了,胃肠里面都不蠕动了;第二,寒稍轻的用 理中汤 ;第更浅的就是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的主证是 吐酸呕酸。

茱萸汤组方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方八。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生姜(切,六两)大枣(擘,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3,原文《伤寒论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方十八。

” ②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③《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也。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请问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是否可用?

吴茱萸汤首载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方由吴茱萸、党参、大枣、生姜所组成,其功效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阳明寒呕、厥阴头痛、少阴吐利等症。

吴茱萸汤的介绍

吴茱萸汤是什么?《伤寒论》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是什么?吴茱萸汤,中医方剂名。为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

伤寒论第378条原文为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怎样理解“干呕,吐涎沫,头痛”?

体会:《伤寒论》厥阴病篇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其病机为虚寒,浊阴上 逆。故患者有头痛、头晕沉、还有胸闷、气短、眠差的表现。根据仲景制方宗旨,紧扣“虚”“寒”“逆”的病机特点。只要详审病因,辩证无误,就会取得药到病除的佳效。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柯韵伯曰︰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四逆者四肢厥冷兼臂、胫而言也,此云手足是指掌而言,四肢之阳犹在也。 【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升汤洗七遍,人参三两切,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本草纲目拾遗》还记载吴茱萸有“杀恶虫毒,牙齿虫匿”之功效。出自《伤寒论》的吴茱萸汤,由吴茱萸 9g,生姜18g,人参9g,大枣12枚组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加减吴茱萸汤,温中散寒,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吴茱萸汤源自《伤寒论》,由吴茱萸、党参、大枣和生姜组成,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阳明寒呕、厥阴头痛、少阴吐利等症状。2. 吴茱萸在方中扮演主药角色,因其味辛性热,归经肝肾脾胃,能温散中焦虚寒,疏肝解郁,降逆止呕,同时还能下气降逆,温暖脾胃和肝肾。

中医药经方:吴茱萸汤治恶心干呕,顽固性头疼,排出陈年痰浊寒湿。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师母深夜卖黄爪和糙米。 第六章 温里剂 温中祛寒 理中丸《伤寒论》:草人赶猪。/老人白干。 吴茱萸汤《伤寒论》:吴江大人。/吴玉找姜大人。 小建中汤《伤寒论》:草医要姜汁枣。/桂枝汤加胶饴。 大建中汤《金匮要略》:姜姨任教。

5天后诉:头痛消失,其他诸证俱减,效不更方,调理半月,血压平稳,饮食睡眠都正常,二便调,没有其他不舒服。体会:《伤寒论》厥阴病篇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其病机为虚寒,浊阴上 逆。故患者有头痛、头晕沉、还有胸闷、气短、眠差的表现。

茣茱萸有什么用途

味辛、苦,性热。归肝、脾、胃、肾经。功 能: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主 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相关配伍 《伤寒论》吴茱萸汤: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沬,苔白脉迟等。

四逆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伤寒论》吴茱萸汤:本方与生姜、人参等药材合用,能有效缓解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以及苔白脉迟等症状。《医方简义》档阳导气汤:此方中吴茱萸与其他药材如小茴香、川楝子、枣仁和木香等共同作用,对于治疗寒疝腹痛具有显著效果。

月经期间,严禁同房。容易感染!多种不利,疼痛的话月经前一周服用益母草能好一些,月经来了就停药。月经前及月经中,不要碰冷水!不要发脾气!要注意经期保健!

茱萸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茱萸汤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普济方》卷十四引《护命方》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外台》卷六引《广济方》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9.6 用药禁忌 10 《千金翼》卷十九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11 《千金》卷七引苏长史方 11.1 方名 11.2 茱萸汤的别名 11.3 组成 11.4 功效 11.5 主治 11.6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11.7 附注 12 《医心方》卷十一引《深师方》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13 《医心方》卷九引《小品方》 13.1 方名 13.2 茱萸汤的别名 13.3 组成 13.4 主治 13.5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13.6 附注 14 《外台》卷七引《小品方》 14.1 方名 14.2 茱萸汤的别名 14.3 组成 14.4 主治 14.5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14.6 制备方法 14.7 用药禁忌 14.8 附注 15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圣济总录》卷一四九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7 《竹林女科》卷一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18 《杨氏家藏方》卷七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8.6 附注 19 《易简方》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20 《得效》卷五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21 《普济方》卷三五五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普济方》卷三五六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23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23.5 制备方法 24 《幼科金针》卷上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主治 24.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25 《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25.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茱萸汤 1 拼音 zhū yú tāng

2 茱萸汤的别名 木瓜汤(《医心方》卷八)、木瓜茱萸汤(《普济方》卷二四四)。

3 处方 吴茱萸6克 木瓜(切)12克

4 功能主治 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

5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上二味,以水1.3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约隔一小时半服一次。服后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愈。

6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引苏长史方

7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7.1 方名 茱萸汤

7.2 组成 食茱萸(炒)1两,白术1两,干姜(炮)1两。

7.3 主治 脾心痛兼吐水。

7.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空心、午间、临卧各1次。

7.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8 《普济方》卷十四引《护命方》 8.1 方名 茱萸汤

8.2 组成 山茱萸半两,当归(切,焙)半两,五味子半两,山芋半两,黄耆(锉,焙)半两,芎藭半两,生干地黄(焙)1两,白术1两,独活(去芦头)2钱,酸枣仁(微炒)2钱,木瓜(去皮子,焙)半两。

8.3 主治 肝脏邪气,两胁胀满,筋脉拘急,痛连小腹。

8.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半,大枣2个,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日2次。

8.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9 《外台》卷六引《广济方》 9.1 方名 茱萸汤

9.2 组成 吴茱萸1升,甘草2两(炙),干姜2两(炮),蓼子1把,乱发1两(烧),桂心2两。

9.3 主治 霍乱转筋不止,乃疼痛欲入腹者。

9.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3合,绞去滓,分3次温服。服别相去如人行67里。

9.5 制备方法 上切。

9.6 用药禁忌 忌生葱、海藻、菘菜、生冷粘腻。

10 《千金翼》卷十九 10.1 方名 茱萸汤

10.2 组成 吴茱萸2升,半夏1升(洗),生姜1斤(切),芍药3两,桂心3两,大枣20个(擘),人参2两,黄芩2两,甘草(炙)2两。

10.3 主治 男子虚热寒冷,妇人寒劳气逆,及胸腹苦满而急绕脐腹,寒心吞酸,手足逆冷,脐四边坚,悸气踊起,胃中虚冷,口中多唾,或自口干,手足烦,苦渴湿痹,风气动作,顽痹不仁,骨节尽痛,腰背如折,恶寒,大呼即惊,多梦。

10.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2升,先煮枣极沸,乃纳诸药,煮取4升,每服8合,日3次。

11 《千金》卷七引苏长史方 11.1 方名 茱萸汤

11.2 茱萸汤的别名 木瓜茱萸汤、木茱汤

11.3 组成 吴茱萸6升,木瓜2颗(切)。

11.4 功效 下气除湿泄毒。

11.5 主治 脚气毒气上攻心,手足脉绝;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喘急,风湿胳膊,腰脚不能举动。

11.6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斗3升,煮取3升。分3服,相去如人行10里久进1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

11.7 附注 木瓜茱萸汤(《普济方》卷二四四)、木茱汤(《奇正方》)。本方方名,《医心方》引作“木瓜汤”。改为丸剂,名“茱萸丸”(见《三因》卷三)。

12 《医心方》卷十一引《深师方》 12.1 方名 茱萸汤

12.2 组成 茱萸1升,黄连2两,附子1两,甘草1两,生姜3两。

12.3 主治 霍乱呕吐,水药不下。

12.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3升,分3服。

13 《医心方》卷九引《小品方》 13.1 方名 茱萸汤

13.2 茱萸汤的别名 吴茱萸汤

13.3 组成 生姜3两,半夏3两,桂心3两,吴茱萸3两,人参1两,大枣30个,甘草1两(炙)。

13.4 主治 胸中积冷,心下淡水,烦满汪汪,不下饮食,心胸应背欲痛。

13.5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纳白蜜5合,分3服。

13.6 附注 吴茱萸汤(《千金》卷十八)。

14 《外台》卷七引《小品方》 14.1 方名 茱萸汤

14.2 茱萸汤的别名 当归汤

14.3 组成 吴茱萸2两,甘草(炙)1两,人参1两,桂心1两,生姜5两,半夏1升,小麦1升,当归2两。

14.4 主治 寒冷腹痛。产后虚冷。

14.5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斗5升,煮取3升。每次温服1升,日3次。

14.6 制备方法 上切。

14.7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

14.8 附注 当归汤(《千金》卷十三)。本方方名,《千金》(注文)引作“吴茱萸汤”。

15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15.1 方名 茱萸汤

15.2 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炒)3分,生姜(切,焙,微妙)半两,豉(微炒)半两,桂(去粗皮)半两。

15.3 主治 寒疝,来去腰腹攻痛。

15.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酒少许,同煎7分,去滓温服。

15.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6 《圣济总录》卷一四九 16.1 方名 茱萸汤

16.2 组成 吴茱萸(汤洗,焙干)5两,乌梅半两,犀角屑2两,升麻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2两。

16.3 主治 中水毒,手足指至肘膝下冷。

16.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加生姜2枣大(拍破),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空腹温服。日3次,夜1次。

1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7 《竹林女科》卷一 17.1 方名 茱萸汤

17.2 组成 熟地黄1钱,当归1钱,白芍1钱,川芎1钱,吴茱萸(滚水泡)1钱,人参1钱。

17.3 主治 妇人五旬以后,而月经血去过多,热随血去,冲任伤损,为漏为崩,腹痛寒热者。

17.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枣2个,水煎服。

18 《杨氏家藏方》卷七 18.1 方名 茱萸汤

18.2 组成 当归(洗,焙)3钱,干姜(泡)3钱,肉桂(去粗皮)2两,附子(炮,去皮脐)2两,吴茱萸1两(汤洗7次)。

18.3 主治 肠胃虚寒,泄泻不止。

18.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18.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8.6 附注 本方改为丸剂,名“茱萸丸”(见《普济方》)。

19 《易简方》 19.1 方名 茱萸汤

19.2 组成 槟榔2两,橘红1两半,茱萸1两半,木瓜1两半,紫苏1两半。

19.3 主治 脚气上攻,中满气急,更有下元虚冷,并尊年气虚之人,素有上壅之患,服补药不得者。

19.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加生姜10片,水煎服。

20 《得效》卷五 20.1 方名 茱萸汤

20.2 组成 吴茱萸(洗净)不拘多少。

20.3 主治 脾泄。老人肾虚,水土同化。

20.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上用白水煮,去滓,入盐少许,通口服。

21 《普济方》卷三五五 21.1 方名 茱萸汤

21.2 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3分,桂1两,细辛1两1分,当归2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

21.3 主治 产后肺寒及咳嗽不已。

21.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盏,煎7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21.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22 《普济方》卷三五六 22.1 方名 茱萸汤

22.2 组成 椒叶、橙叶、茱萸叶。

22.3 主治 妇人数日不产, *** 已冷,无药甚窘。

22.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浓煎汤,可下手,则和脐腹人门处皆淋洗。即刻气温,血行遂产。

23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23.1 方名 茱萸汤

23.2 组成 诃梨勒皮2两,当归(炒,切)2两,黄连(去须)2两,干姜(炮)半两,吴茱萸(汤浸,焙,炒)1两。

23.3 主治 脓血痢。

23.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23.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4 《幼科金针》卷上 24.1 方名 茱萸汤

24.2 组成 吴茱萸、川椒、甘草、苍术、橘核、大茴香。

24.3 主治 疝气有卵翼偏坠者。

24.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河水煎数沸,入罐内熏洗。出汗。连浴45次即愈。内以五苓散加防风、丹皮治之,外以本方煎汤熏,汗出即安。

25 《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25.1 方名 茱萸汤

25.2 组成 茱萸根1两,地榆根1两,蔷薇根1两。

25.3 主治 月蚀疮。

25.4 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煎至2升半,去滓,温洗疮,冷即止,1日洗23次,敷以他药。

25.5 制备方法 上锉细。

古籍中的茱萸汤 《普济方》:[卷二百四十四脚气门]香港脚冲心附论 (出活人书)专治香港脚冲心。脏腑虚惫烦闷。木瓜茱萸汤治香港脚攻心闷绝。脚冷头痛。木瓜(切片曝干一两...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七]少阴经证治四十七条 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常氏云。可四逆汤、甘草干姜汤。(金匮方)又曰。病患脉阴阳俱紧。反...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五]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注】呕逆之气上冲于胸,胸中气实,则不受...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四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论一首、脉证二十七条、方二十三首 利。猪苓汤。后部不利。调胃承气汤。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尤〕胸中。阳也。呕而胸满。阳不治而阴乘...

《西塘感症》:感症变病

上一篇:消除口臭十个简单方法(口臭怎么去除去口臭小窍门大全?)
下一篇:烧烤烤哪些东西好吃(做烤串都有哪几种配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