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原方用量(甘草泻心汤原方)

沧桑过后正年轻 25 2024-10-06

馄饨泻心汤方?

馄饨泻心汤没有只有甘草泻心汤和半夏,生姜泻心汤 馄饨泻心汤没有只有甘草泻心汤和半夏。

生石膏和生地黄,这两味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曾经把甘草泻心汤去掉,单纯用这两味药,患者的效果一样非常好。因此,我提出“药证是方证的尖端”。临床中,药是随着证而改变的。比如说,柴胡桂枝干姜汤,在这个方子中,我做了很多的变通。

生姜泻心汤 汗余痞证四生姜,芩草人参三两行,一两干姜枣十二,一连半夏半升量。 甘草泻心汤 下余痞作腹雷鸣,甘四姜芩三两平,一两黄连半升夏,枣枚十二掰同烹。 赤石脂禹余粮丸 赤石余粮各一斤,下焦下利此汤欣,理中不应宜斯法,炉底填来得所闻。

半夏泻心汤原方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七味药组成。4. 原方中半夏的用量为15克,黄连3克,其余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克,大枣4枚。5. 用法是将上述药物加水一斗煮至六升,去滓再煎至三升,温服一升,每日三次。6. 现代用法为水煎服。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连芩,干姜枣草人参行;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生姜泻心汤】干姜减量生姜配,水热互结消痞灵。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加重草,主治气痞腹中鸣。 【黄连汤】黄连汤证上焦热,中寒腹痛欲呕哕;半夏泻心加桂枝,减去黄芩散寒邪。

处方:甘草泻心汤重用干姜、加炮附子30克 3剂。3月9日复诊,口疮明显减轻,睡眠无变化。处方:原方加肉桂20克。3月12日复诊,口疮消失,睡眠时已经不用侧卧,也不用手捂住心口,但不能仰卧。处方:原方增肉桂为30克。3月16日复诊,诸证消失,改以他方调理体质。

甘草泻心汤清热吗?

甘草泻心汤具有益气和胃,消痞止呕之功效。药物主要有甘草,干姜,黄芪,黄连,人参,半夏组成。是治疗上热下寒的一个典型方剂。

中医治法:辛开苦降,清热化湿解毒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 药物:生甘草10克,半夏6克,黄芩6克,黄连2克,干姜3克,柴胡10克,藿香6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 重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热、皮疹,高热,无汗,烦躁,嗜睡,烦躁,易惊,或伴肢体痿软、瘫痪,舌红,苔白腻或黄腻。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连芩,干姜枣草人参行;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生姜泻心汤】干姜减量生姜配,水热互结消痞灵。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加重草,主治气痞腹中鸣。 【黄连汤】黄连汤证上焦热,中寒腹痛欲呕哕;半夏泻心加桂枝,减去黄芩散寒邪。

菊花,总结权威药证著作《神农本草经》,作用有三个:苦平解表,头眩头痛、湿痹、腰痛;眼病;清热除烦;哪里能看出治疗胃肠病的作用?

我这两天消化功能较差,消化不好,我伯母给我做了一些甘草泻心汤,请问甘草泻心汤都有哪些功效?

黑逍遥散的特点在于加入生地,对于血虚引起的痛经有显著效果。痛泻要方以陈皮、术仁、芍药、防风为主,针对肠鸣泄泻腹痛,主要目标是泻肝和实脾。半夏泻心汤配合黄芩、连翘、干姜、大枣、人参,旨在调和阴阳,治疗虚痞症状。生姜泻心汤则在半夏泻心的基础上减少干姜的用量,更注重消痞解热。

甘草泻心汤原方

甘草泻心汤原方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木通等,再把这些中药进行煎制之后可以达到改善身体的效果,也能帮助调理疾病,主要具有益气和胃的功效,同时还具有植物的效果,可用于改善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呕吐不止以及食欲不振的状态。

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

上焦下寒阴虚火旺可以吃这个配方的中药吗,本人睡眠质量不好,属于上焦下寒体质,月经不准。

【痛泻要方】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连芩,干姜枣草人参行;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生姜泻心汤】干姜减量生姜配,水热互结消痞灵。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加重草,主治气痞腹中鸣。

您好大夫,我的孩子5岁了,很好玩,家人喜欢,有婆婆带着在乡下,最近婆婆把孩子给我代来说看病。原来孩子口,手脚上都涨了小红点子,去了医院介绍用中药比较好。

我心情烦闷,医生给我开了泻心汤,我想了解泻心汤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

这个是咽喉白斑

主要症状:前段日子口腔溃疡1个半月,服用维生素后消退,前几天咽喉位置(就是扁桃体前面两侧)起了个小疙瘩很小的,吞咽疼痛,过了几天不痛了。

痞证分歧辨向趋,关浮心痞按之濡,大黄二两黄连一,麻沸汤调病缓驱。 附子泻心汤 一枚附子泻心汤,一两连芩二大黄,汗出恶寒心下痞,专煎轻渍要参详。 生姜泻心汤 汗余痞证四生姜,芩草人参三两行,一两干姜枣十二,一连半夏半升量。

我心情烦闷,医生给我开了泻心汤,我想了解泻心汤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

有一年了,嘴巴四周长很多很小黑点,能挤出白色的东西,未就诊。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怎样消除小黑点,谢谢!

黑逍遥散的特点在于加入生地,对于血虚引起的痛经有显著效果。痛泻要方以陈皮、术仁、芍药、防风为主,针对肠鸣泄泻腹痛,主要目标是泻肝和实脾。半夏泻心汤配合黄芩、连翘、干姜、大枣、人参,旨在调和阴阳,治疗虚痞症状。生姜泻心汤则在半夏泻心的基础上减少干姜的用量,更注重消痞解热。

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手心总是有汗,明明是很凉快的天气,手心却总是黏黏的,做什么事情都没办法全心全意,经常工作的时候,旁边需要备着一卷卫生纸,一天下来。

甘草泻心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伤寒论》方之甘草泻心汤 4.1 组成 4.2 功效主治 4.3 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4.4 甘草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4.5 各家论述 4.6 附注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甘草泻心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5.4 摘录 6 《太平圣惠方》卷十方之甘草泻心汤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甘草泻心汤 1 拼音 gān cǎo xiè xīn tāng

2 英文参考 Glycyrrhizae Decoction for Purging StomachFir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甘草泻心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

4 《伤寒论》方之甘草泻心汤 4.1 组成 炙甘草四两,黄芩、干姜各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黄连一两[1]。

甘草4两(炙),黄芩3两,干姜3两,半夏半升(洗),大枣12枚(擘),黄连1两。

4.2 功效主治 《伤寒论》方之甘草泻心汤功能益气和胃,消痞止呕[1]。主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及狐惑病,蚀于上部者[1]。

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产后口糜,泻痢。

4.3 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再煎,分三次服[1]。

以水1升,煮取6升,去滓,再煎取3升。温服1升,日3次。

4.4 甘草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1.急性胃肠炎:用本方不予加减,只按比例加重其剂量;甘草60g,干姜45g,大枣30g(去核),黄连15g(捣),半夏10Og,黄芩45g,共治疗60例急性胃肠炎。其中未经西药治疗者49例,经西医治疗无效者11例;病程最短者4小时,最长者15天。全部用本方治愈。其中服1剂而愈者8例,2剂而愈者23例,3剂而愈者18例,4剂而愈者忘例,5剂而愈者6例。

2.狐惑:郭某某,女,36岁,口腔及外阴溃疡半年,在某医院确诊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曾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据其脉症,诊为狐惑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方用:生甘草30g,党参18g,生姜6g,干姜3g,半夏12g,黄连6g,黄芩9g,大枣7枚,生地30g,水煎服12剂。另用生甘草12g,苦参12g,4剂煎水,外洗 *** 。复诊时口腔及外阴溃疡已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14剂,外洗方4剂,患者未再复诊。

3.慢性泄泻:刘某某,男,36岁。1979年10月23日初诊。4年前因伤食引起腹泻,治后获愈。但遇进食稍多或略进油腻即复发。发时脘腹胀闷,肠鸣漉漉,大便稀溏,挟有不消化物或粘液,日23次;并有心悸,失眠,眩晕,脉沉细,舌苔白而微腻,腹平软,脐周轻度压痛。予甘草泻心汤加白术、厚朴。服3剂,大便成形,纳增,睡眠转佳,尚有肠鸣,心悸。原方去厚朴加桂枝,续服6剂,大便正常。2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使用此法治疗22例慢性泄泻,均获较好效果。其病程有自5个月6年,13年为多,计15例。治后18例症状消失未再复发,2例半年后出现反复,2例无效。

4.胃虚便秘:郭某,女,21岁。主诉:便坚难解,45日一行,已56年,每次均需用通便药,大便仍燥结如羊粪;心下痞塞不通,不知饥,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根微黄,脉滑。遂投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半夏10g,干姜5g,川连3g(冲服),黄芩10g,党参12g,大枣10枚。5剂,水煎服。药后大便畅通,肠鸣增多。再予5剂,大便通畅,纳增,心下痞塞除,诸症悉愈。

5.白塞氏综合症:作者根据该病以口腔溃疡、前阴或 *** 溃疡、发冷发热、皮肤损害等主要症状,认为即是《金匮》狐惑病。用本方治疗60例,均有效。其加减为:不欲食,加佩兰;咽喉溃疡,加升麻、犀角;口渴,去半夏,加花粉;目赤,加赤芍、夜明砂;口鼻气热,加石膏,知母;胸胁满痛,加柴胡;湿偏盛者,加赤苓、木通;热偏盛者,以生姜易干姜;便秘,加酒制大黄;五心烦热,加胡黄连。同时用《金匮》苦参汤外洗,雄黄散烧熏 *** 。

6.口腔糜烂:陈某某,男,48岁,农民。口舌糜烂已20余天,尿赤,脉洪数,予导赤散2剂无效,大便3日未解,于原方加凉膈散2剂。大便解,口舌糜烂遂愈。半月后复发,症状较前为剧,舌红绛,边有脓疮,尿黄。先后用二冬甘露饮、六味地黄汤加肉桂均无效。出现满唇白腐,舌脓疮增多,不能食咸味,以食冷粥充饥,口内灼热干痛,喜用冷水漱口。于是因思日人《橘窗书影》所载口糜烂治验二则,认为本证属胃中不和所致,用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干姜5g,半夏、黄芩、党参各9g,川连6g,大枣6枚,2剂。药后口内灼热糜烂减轻,已不须漱水,仍予原方2剂而愈。

4.5 各家论述 1.《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2.《医宗金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用甘草、大枣之甘温,补中缓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从;芩、连泻阳陷之痞热,干姜散阴凝之痞寒。缓急破逆,泻痞寒热,备乎其治矣。

3.《金匮要略释义》:湿热肝火生虫而为狐惑证,故宜清湿热,平肝火;由于虫交乱于胃中,又当保胃气,因人以胃气为本,故选用甘草泻心汤。君甘草以保胃气;连、芩泻心火,去湿热。虫疾之来也非一日,其脏必虚,卧起不安,知心神欠宁,故用人参补脏阴,安心神;大枣以和脾胃;用姜、夏者,虫得辛则伏也。

4.6 附注 《金匮》有人参三两。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甘草泻心汤 5.1 处方 甘草(炙.三钱) 干姜(炮.三钱) 黄芪(一钱半) 黄连(一钱半) 人参(一钱半) 半夏(一钱半)

5.2 功能主治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甘草泻心汤主治伤寒,医反下之,并自利,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安。

5.3 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三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5.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6 《太平圣惠方》卷十方之甘草泻心汤 6.1 处方 甘草1两(炙微赤,锉),黄芩半两,黄连半两(去须),干姜半两(炮裂,锉),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木通半两(锉)。

6.2 制法 上为粗散。

6.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十方之甘草泻心汤主治伤寒中风下之后,日数多,腹中雷鸣,心下痞坚而满,干呕而烦,非是结热,是胃中虚气上逆。

6.4 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2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4次。

6.5 摘录

上一篇:恶心是不是怀孕了(我老婆最近老恶心,想吐是不是怀孕的征兆??)
下一篇:春天什么水果最好卖(春天推三轮车卖什么水果好?)
相关文章